欢迎到中国法治民生在线返回首页
中国法制民生论坛
图片新闻
举报邪教教主释喜善
阆中山湖语楼盘问题多多
笑着站在刘玉华身边“好人”:卢胜银、张世学、何世梅三人背刺刘玉华
有法必依,违法必治

文化纵论

多一些平民色彩
发布时间:2022-04-25 15:04:42 点击次数:158

一个时期以来,媒体上、文艺作品中的平民色彩日趋淡化,老百姓的声音少了,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不见了,群众生活的酸甜苦辣变味了,大众的思索停止了……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媒体、影视的读者观众是普通老百姓,平民是最庞大的读者群、观点群,而我们的媒体却很少去关注他们,宣传他们,我们的影视作品也很少去塑造他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区。
  翻开报刊杂志,连篇累牍的都是明星、学者、厂长经理,对于他们的宣传报道,真可谓不惜笔墨;打开电视,看到的也只是大腕、专家、经理者的风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哪儿去了?大概是被人遗忘了。或许是有人觉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太平淡,提不起创作的冲动;也可能是平民百姓大都囊中羞涩,宣传他们没什么好处可言;更可能是有些人得了斜视症,一般劳动者的生活不在视野范围……原因究竟何在?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像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媒体充斥的几乎都是专家名人的看法,而与国企改革命运紧密相连的工人群众的声音却小得可怜。是职工群众不关心国企改革吗?是职工群众对国企改革没有看法吗?显然不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公正,缺少了职工群众的声音,还有客观公正可言吗?影视作品也一样。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过:”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引下,出现了一大批反映普通劳动者、小人物的优秀作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延,近年来舞台上,影视作品中普通人物的塑少了,尤其是直接反映职工群众炎热生活的作品更为罕见。文艺作品不去刻画普通大众的生活,媒体不去关注平民的疾苦,大众是不买帐的,这大概也是一些媒体发行量越来越小、影视作品收视率低的原因之一。
   50年前毛泽东同志《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很值得我们重温一下: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我们的报上天天讲群众路线,可是报社自己的工作却往往没有实行群众路线。”“群众不愿干的事,我们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大段引用,就是因为我们的一些同志忘却了群众路线的原则,丢失了群众办报的本色。关注民众,融入民众,历来是我们媒体和文艺工作的传统特色,放弃这一特色,我们的媒体、文艺作品也就失去了依靠的基础,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这是十分危险的。
  多一些平民色彩,无非是要求我们的媒体、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与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打成一片,与最普通的群众心连心,真正展示当代劳动者的风采,真实表述平民百姓的心声,群众所急、群众所盼、群众所思,这些都应该充分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报刊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爱不释手的报刊,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多一点平民色彩难不难?关键就看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如何。人民大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为他们去办报,不为他们去歌唱,那就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
  多一些平民色彩,让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文艺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平民二字听起来似乎不那么高雅,但他们才是可爱的人,才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之所托。愿我们的媒体、文学艺术少一些贵族气派,多一些平民色彩。

版权所有:中国法治民生在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豫icp备******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投稿邮箱:31405512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