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中国法治民生在线返回首页
中国法制民生论坛
图片新闻
坚定把锤炼优秀干部和推进党的事业同步推进
第十四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
中秋国庆去哪里?9月最值得期待的文旅榜单来了!
影像贵州丨毕节:擦亮生态底色 加速绿色崛起

人在旅途

为古城做“体检”
发布时间:2022-11-04 10:11:58 点击次数:791

从2020年12月起,一个名为“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的项目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展开。苏州古城54个街坊、14.2平方公里内的房屋、古井、古树、桥梁等每一个“细胞”,都将在这项工程中得到全面、深入的“体检”。

“古城街坊的故事挖不完,每一个老居民都是一本活宝典,每一处古迹都藏着鲜活的过往。人物、风俗以及重要空间要素的挖掘,是对苏州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拾遗。”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说。

解剖式普查,每一处无名院落都有了“身份证”

解剖式普查把老房子的前世今生、格局演变摸得一清二楚,相当于给每一处原本籍籍无名的古迹办了一个“身份证”。这些物质和人文信息,将为古城整体保护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2021年夏天,一群头戴遮阳帽,手持摄像机、录音笔、测量卷尺等设备的“古城细胞解剖师”,穿梭在大街小巷,逐户上门,以拉家常的方式采集原住民口碑资料,同时采集门楼、界石、碑刻、古井等历史要素,使采集成果更加立体、饱满。

姑苏区分区域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首批选取20号、32号、15号、7号4个街坊,以不低于95%入户率为标准进行普查。“我们把古城的传统民居等建筑物、构筑物看作是构成古城结构的‘基本细胞’,委托专业机构全面收集民居建筑信息和历史沿革资料,形成建筑名录及基本资料。”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则保护处工作人员戚雅亭表示。

2021年3月,“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普查工作团队来到32号街坊。据一位80多岁的老阿姨回忆,早年间,在他们家屋子前面有一个老宅,大家都叫它鸳鸯礼堂。根据这个线索,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妤姝通过查找历史资料发现,该建筑为清末吴姓乡绅的宅邸,民国时期开始流行新式婚礼,故城里的开明士绅、教育界人士多崇尚“西洋婚礼”,32号街坊的鸳鸯礼堂正是当时举行新式婚礼的场所。这一发现说明,苏州在民国时期“结婚”这一传统民俗习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而发生变化。

也是在32号街坊内,团队发现了现今苏州仪表元件厂厂址,在清末曾有一处名人宅邸。宅院的西北角有一处著名的小园林壶园。该园林无论从南望北或从北望南都是竹树翳邃的风景构图,刘敦桢先生称壶园是“以水池为主景的园林佳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物质遗产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它的历史文化还在。对于这些已经灭失的老宅,我们也非常注重发掘,因为他们也是一座城市不能忘却的记忆。”张妤姝说。

至今,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普查工作已经开展了两轮,对9个街坊进行了项目普查,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共筛选出传统民居组群处2033处、传统民居单体4745处、推荐历史建筑100处,研究历史院落典型案例40个,新发现库门、界石、古井等历史要素939处。自2022年10月8日起,包括25号街坊在内的18个街坊的第三轮普查工作已经展开。

数字化测绘,三维建模精准复原建筑全貌

在“解剖”街坊历史遗存的同时,一群配备全景照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师”正在对古城的文物建筑开展三维测绘。戚雅婷介绍,这在全国居住类文物建筑成片整体数字化保护方面属于首创。

走进嘉寿堂陆宅,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采用架站式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古建筑的空间结构数据。苏州市测绘院有限责任公司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师王斌向记者介绍,通过采用这款2毫米精度的设备对古建筑室内外进行全方位扫描,可以精细留存古建筑现状点云数据。

走出老宅,抬头望去,无人机正在古建筑上空盘旋。这是另一组技术人员在使用无人机采集嘉寿堂陆宅屋顶数据及周边环境数据。王斌说,借助无人机可以快速、高效地采集记录古建筑周边时空环境数据,生产细腻、清晰、直观的实景三维模型,辅助文物保护决策。

“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工程”第一、第二批选择了三茅观巷沈宅、叶天士故居、陆润庠故居、洪钧祖宅等8处急需保护的居住类文保建筑。8处文保建筑共采集建筑本体精密点云数据278.3亿个,形成三维全景成果数据1599站,构建文保单位室内外全要素仿真三维模型和倾斜三维模型各8个。实现了古建筑全方位、高精度现状信息的留存,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以及数字孪生古城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和数字测绘工程获得的数据面广量大,如何让成果更好地得到展示与应用?信息采集数据经过格式转化等处理流程,接入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空间数据检索技术,实现数据集成展示与统计分析。

记者打开手机端的沈宅三维全景模型,一张为老宅量身定做的“档案地图”徐徐展开。轻触屏幕,不同区域360°的全景影像清晰可见;选择VR眼镜模式,还可实现“云游”老宅。

目前,三茅观巷沈宅、叶天士故居等4处文物建筑三维模型及实景图像已实现“云端”展示,一键即可“云游”老宅,同时叠加天气模拟、测距测高等功能模块,在全面展示文物建筑的同时,为今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苏式建筑研究与传承提供支持。

精细化施策,永葆“苏式生活”魅力

依托“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和“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工程”,姑苏区量身定制街坊保护更新实施方案,选取12个传统民居项目列为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以有机更新、整体保护代替“老城拆改”。采用微更新的手法,一批风貌古朴、鲜活有温度的历史街区让老乡邻们惊喜不已。

“在街坊保护更新的过程中,经常是‘留改拆’并举的模式。通过普查,把没有身份的院子的核心价值、要素标识出来,后续在更新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该保的要保,该更新的要在保持周边风貌的前提下运用新材料等进行内部更新。”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沈佶平告诉记者,这是保护街坊历史文化、形态肌理的重要举措。

“另外,普查得出的历史院落复原图,包括有历史信息的推荐历史建筑,在后期规划的过程中都可以起到准确的指导作用。比如说这个宅子是以前某个名人居住过的,后期的活化利用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走,延续历史记忆。”戚雅婷补充道。

曹沧洲祠是苏州市控保建筑,为吴门名医曹沧洲的住所。走进曹沧洲祠,这是一个一路三进的历史院落,为典型的苏式园林建筑。如今,第一、二进修缮完成后,活化利用为中医展示馆对外开放。

“在32号街坊的普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曹沧州祠的第三进民国式样的楼厅并未被纳入控保建筑。”张妤姝介绍,后期保护利用更新规划将根据“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历史院落研究成果,把第三进建筑(养育巷87-3号)纳入曹沧洲祠整体院落一同利用,复原该历史院落的格局。

在展开普查和测绘工程的同时,姑苏区按照“一案一策”的原则,钱伯暄故居、苏肇冰故居等10处名人故(旧)居修缮顺利启动;对外发布《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形成了吴一鹏故居、许乃钊故居等一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版权所有:中国法治民生在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豫icp备******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投稿邮箱:3140551249@qq.com